[摘要] 近,我的家乡山西平陆因某副国级官员的落马而被各大媒体频频提起,多名记者来这个偏僻的小县城采访,却始终聚焦与政治相关的某家族,没有人关注这里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以及这里居民的生存状况。新闻媒体上,对家乡的报道也片面而仓促。
题记
近,我的家乡山西平陆因某副国级官员的落马而被各大媒体频频提起,多名记者来这个偏僻的小县城采访,却始终聚焦与政治相关的某家族,没有人关注这里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以及这里居民的生存状况。新闻媒体上,对家乡的报道也片面而仓促。借着这次中指研究院“回乡楼市见闻”征稿活动,我希望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从楼市发展的角度来描述当地的发展和现状,这当然也只是很小的一方面,但是对于丰富人们对于我家乡的认识来说有些许帮助。如果大家想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就身临其境去一探究竟吧。
历史与地理奇妙的化学反应,平陆县城才有了雏形,对于家乡来说,城市发展是当地楼市发展的重大原因之一。
有句俗话这么说,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两千年文明看陕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南部黄河沿岸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尧舜禹的部落活动于此,大禹治水为平陆留下了“米汤沟”的传说,孟子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傅説举于版筑之间”中殷商宰相傅説也是家乡名人。平陆古称虞国,与黄河对岸的虢国三门峡相望,历“唇亡齿寒”的典故就发生于此。
地处晋、陕、豫交界的三角地带、中条山南麓的平陆,山垣沟滩遍布,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下降,地形地貌复杂。我国诗人田汉曾经写诗描述过当地的地理环境:“平陆不平沟三千”,这也是近期县城填沟平地扩大土地面积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地理渊源。县城发展至今,有人口约25万,经济收入以粮食、苹果、桃等水果和烟叶种植为主的产业,矿产开采与运输的第二产业,以及新发展起来的新能源行业——风力发电为主。县城很小,经济相对简单,但是人情关系复杂。县城居部分工作于当地政府和事业单位等,稍微有头有脸的人家发生了一点好事或者坏事,不到时间就可以传遍整个县城,麻将馆是当地人社交与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场所——“不上网便知平陆事”。这种人情风貌也对现今本县楼市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是后话,按下不表,后文详叙。
虽然平陆是晋南很普通的一个小县城,其发展却留下了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变化的烙印,甚至于很多历史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现今的90后应该没有听过一篇当时很有名的课文《六十一个弟兄》。50年代,平陆老县城居民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之后新县城才开始在现在的地址上进行建设。初期,县城规模很小,只有一条东西方向的街道,发展至今,已建成四横四纵八条街道。房地产也从无到有逐渐完善,房价由初的800元/平方上涨到2015年的均价2500元/平方左右。
平陆楼市发展三阶段反映了什么:从党政机关家属院自建房到本地开发商探索再到外地较大型专业开发商的进驻,中国一大部分县城楼市或许有相似的发展历程。
我是85后,出生于山西平陆常乐乡,8、90年代本县较发达的乡镇,戏称“平陆小上海”。父母的职业按现在的话说,都是公务员,还有个哥哥,也是公务员,嫂子是老师,侄子目前上幼儿园。上大学之前,我一直在县城读书,在我的记忆中,县城90年代有稳定工作(这里的稳定工作基本上都指的是政府单位工作人员)的居都在县政府和国土资源局的统一规划下自己买地建房,当时的是党政机关家属院,一排排两层附带小院子的联排房屋,虽然外观看起来差不多也形成了规模,但这些房子都是自己到砖厂买砖找小型的建筑队甚至有的人叫上亲戚自己盖的,这是我们县个被称之为“商品房”的东西,跟现在在售的楼盘有很大差别,没有类似“某某苑”的命名,这片住宅就直接被叫做“商品房”。要找人问路,都会问“某某某,住在商品房第几排第几家?怎么走”。这个住宅区基本上是在1990年到1993年这段时间盖起来的,曾经是当地的条件的住宅区。县城城市化水平较低,当时的城市与农村基本没有明显的分界,我候就住在“商品房”,出了家门往南走一段不到五百米的路就是一片果树林,夏天与小伙伴在那里抓知了,空气清新,只要一下雨,家门口还会有小蛤蟆出没。现在县城是发展了,但空气明显没有以前好,到处都是灰尘。在我跟当时邻居小伙伴的记忆中,我们的居住地就是一大片农村包围起来的块不种地,上班挣钱买东西的一群人住的地方。
到了1995年我上的时候,中国工商银行平陆支行建设了一栋单元楼,这是我们县城早的真正的单元楼之一。只有三层,每套大概90平米,没有物业,没有绿化,也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因为是由工行职工集资建设。之后比较有钱的单位纷纷效仿,国税局,地税局,国土资源局,公安局等等都集资建了属于本单位职工的单元楼。一时间某某家属院这种称呼遍布小县城大街小巷。县城地处山西南部,属于典型的北方城市,四季分明,冬季较为寒冷,需要供暖气。自建的房屋自己烧暖气还是有些许不便,所以单元楼房的好处就是集中送暖,少了很多麻烦。所以有稳定工作的本地都又在本单位买了房子。
那时我们县没有真正的楼盘,没有开发商,更加没有商业地产,也没有超过两层的房子,但是也算有了一定的发展,因为已经从仅有的一条街扩展到正东正西各两条街,总体来说仍然很小,一个百货大楼,一个古虞市场,全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步行只需要不到一个即可走完。
90年代中后期,本县产生了个公认的首富,以开办医院起家,积累起资金之后建设了平陆当时规模,公开对外出租的房子。楼高三层,四面围墙盖楼,中间是一个大院子,可以停车,不卖只租。这是本地开发商次关于房地产的探索,毫无疑问成功了,也成就了县城财富的传说。之后当地有钱有资源有能力的商人也开始了房地产开发之路,但大都规模较小。
历史翻到21世纪之初,2000年,平陆县城扩建,向城南扩展,东西方向新修了一条春元街。这条街的命名来自于三门峡的一个地产开发商的名字,他的公司开发了本县历早的真正的房地产楼盘,有名称,有物业,没有针对任何一个单位有优惠,有公开的价格,由此开始,平陆才有了真正的房地产市场。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三门峡这个城市。平陆与河南三门峡市只隔了一条黄河联系紧密,黄河大桥修建之前渡船来往,大桥修起来之后来往便利,平陆与其的关系甚至比隶属的运城市更为紧密,县城有跨省的公交三门峡。三门峡是河南的一个地级市,属于消费城市,也没有什么支柱产业,由于距离太近,开车10即到,所以平陆有钱人的消费基本都在三门峡,所以,对于我们县的楼市来说,基本没有的价值,大部分都是买来自己住,或者给孩子买来娶媳妇。部分人有钱人在稍微大点的城市比如三门峡、运城、太原买房子来进行。
春元祥之后,外地开发商进驻。本地的楼市也逐渐规范,房价也逐步提升。截止2015年,平陆当地较大的房地产开发商有6个,外地开发商有8个。楼层是18层,其它还有联排小洋楼和独栋别墅在建或在售。
2015回乡楼市见闻感受:分化明显,前景稳定
近,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快。2015年春节回家,县城里靠南的那条街各自又往东西方向扩展了一段路,楼盘增多了,门面房也多了。但是有没有这么多的人需要买房?本县的消费是否能够支撑得起这么多的门面房?据不完全统计,平陆近几年,一年的房地产开发量在10万平方米左右,迄今为止,共开发200多万平方米的地产项目。
本县年轻人包括大学生基本上有50%留在外地工作打拼,一般也不愿意回家乡购房。也有一部分北上广的较成功的本地人在大城市购房之后为回乡省亲的方便,用在大城市个5、60平方米房子的钱在家乡买别墅给自己的父母和家人住。县城70年代之前生人三分之二家庭都有至少两个孩子,部分80后90后读完大学留在家乡的人中,30%在父母的帮助下在县城买有房,1%-3%年轻人在一线城市买了房子。
就我的观察,现在虽然开发的楼盘增长较快,但是一定的时间以内,还是可以消化的。但是,近期,反腐和纪检监察的严格,部分较为有钱的官员也较为谨慎,不太敢买房,这就回到之前说的小县城的人情社会,你家有几套房不用登记大家心里门清,对别墅的销售来说有一定影响。
平陆居民的消费基本上分为两类,贫富相差较大:一类是较为有钱的人,消费很高,一般不在本地买东西,去三门峡,到运城,甚至直接开车去西安消费也不在少数。另外一部分资金紧张的居民消费较低,仅仅是基本的生活消费,整个市场的发展还不足以支撑起陡然增多的如此数量的门面商业。门面房的销售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一部分当地资金不太充裕的开发商面临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大型开发商受到的冲击不大,建设仍在顺利进行。
总得来说,虽然近期楼市较为平淡,市场观望情绪较强,但是从未来的发展来看,房价不会下降,普通住宅销量保持稳定,别墅受到一定影响。
小结
这是的时代,也是坏的时代,对平陆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