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鹏新区围绕“三岛一区”的建设目标,坚持以人才为核心,实施“打造政策、搭建载体、提升服务”的“三优”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人才作为资源的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形成了“新团队加快引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影响高速扩张”的“三新”发展态势,取得显著效果。
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召开之际,大鹏新区人才创新成果捷报频传:2015年2月,在科技部评选的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新区2名科学家熊国胜博士和樊伟博士的成果双双入选;2014年11月,国际学术期刊《NatureGenetics(自然-遗传学)》发表了新区科学家黄三文研究员的番茄育种研究成果;2014年10月,新区华大农业科研团队发布多项全基因组分子育种技术成果;2014年3月,新区科学家黎志康研究员带领的育种创新创业团队,成功获得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团队资金资助1500万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鹏新区围绕“三岛一区”的建设目标,坚持以人才为核心,实施“打造政策、搭建载体、提升服务”的“三优”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人才作为资源的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形成了“新团队加快引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影响高速扩张”的“三新”发展态势,取得显著效果。
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以政策引人才
在新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新区将引进和培育20个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00名以上高层次领军人才,1000名以上中紧缺人才,带动引进10000名以上各类人才创新创业。
同时,新区创新人才配套政策,制定出台7个配套方案,并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作为人才发展资金,在多方面大胆创新,重点倾斜,为新区人才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鹏程人才计划”面向国际广开纳贤之门,政策吸引人才纷纷。目前,新区已集聚高层次人才7人(其中诺贝尔奖得主1人,美国院士及士6人),高层次人才17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5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19人,培养认定大鹏新区“鹏程计划”人才29人。
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以载体聚人才
新区围绕“三岛一区”和国际生物谷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引进科技团队,加快科研载体建设和成果转化,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库一院两园两区”的科技创新驱动新格局。包括深圳国家基因库、中国农科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等创新机构逐步建立,生命科学产业园、海洋生物产业园等科技研发孵化平台正在崛起。随着美国科学院、医学院、发明家科学院三院院士罗兹曼教授团队和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马歇尔教授团队等一批国际一流项目,“西有前海合作区、东有大鹏生物谷”的深圳市东西两翼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新区在加快科技团队、项目载体建设的同时,出台科技发展扶持政策,加快科研创新载体建设步伐,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政府资金投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吸引了多个市级、省级、乃至的研发机构和企业争相。目前,新区拥有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等创新载体共12个,其中重点实验室有三个,是新区之中数量多的一个。2014年,科研载体、高新技术企业各种专利申请和授权总数分别为160项和128项。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服务留人才
大鹏新区将创新人才服务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在人才引进、安居、交流、宣传等多方面齐下功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服务体系,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和人才使用成效。2014年共引进8个创新创业团队,新区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总数达18个,为新区刚成立时的3倍;与马歇尔新型疫苗研发团队、郑颂国免疫调节T细胞研究团队、哈伊姆霍巴特国际集团等一批高层次团队已达成意向,正在开展的“大鹏新区海外人才创新创业交流会”共有15个人才团队报名参加。入驻大鹏的人才数量之多、层次之高,均创下了历史纪录,为新区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创新资源与智慧力量。
目前,新区集中启动10大类55个重大建设项目,对服务业、城市更新、社会民生项目的总达780亿元,加快重大公共配套服务项目建设,其中规划建设5000套人才安居房,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新区组织人事局各级部门,积极协调解决人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的“绿色通道”服务,提供人才满意的“”服务,推动美国院士罗兹曼教授、诺贝尔奖得主马歇尔教授等一批高层次人才顺利入驻大鹏,促进一批以博士后、博士、硕士为骨干的专业人才团队聚集在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
发挥高层次人才特长,引导鼓励各行参政议政是新区尊重人才、启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新区已经成功推荐提名多位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代表和政协委员人选,发挥人才在重大决策中的咨询服务作用,为市、新区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发展献计献策,同时对政府各项行为行驶监督权。
目前,新区人才工作已实现与创新驱动同步,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有力助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聚才效应已开始体现。2014年全区新设内资企业和注册资本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09%和254%,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9家、1000万元以上93家,各类人才日益成为推动大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赶上了深圳发展生物产业的好时机”
——访深圳罗兹曼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周国瑛博士
“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我被深圳国际生物谷这个具有相当国际战略眼光的规划深深折服。”昨日,罗兹曼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周国瑛博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海归科学家的一分子,我也相当的庆幸能赶上深圳政府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战略时机,希望能利用我们在国外积累的经验、知识,与深圳共同建立一个以产、学、研为一体的生物医药研究院。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当我向罗兹曼院士提出,崛起的中国更需要生命科技,也更具有发展空间的想法时,罗兹曼欣然接受了。”周博士告诉记者,罗兹曼先生是美国科学院、美国医学科学院、美国科学院发明家学院、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他自1979年首访中国以来,35年中每年到访中国从未间隙,有时一年来访多次。他了解中国,见证了中国在科技领域中的成长与变化。罗兹曼当即答应联络邀请他在美国的院士同仁——美国科学院、美国医学科学院两院院士申克博士和美国医学院院士维希博士,一起到中国做点事,计划成立“罗兹曼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
记者了解到,周国瑛博士从师罗兹曼院士已经13年多。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周博士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从事病毒学研究,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被评为上海市“十大青年科学家”、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当时年轻的获此殊荣的女科学家。1999年加入国际病毒界的罗兹曼博士实验室。
“回到阔别14年的祖国,我分别考察了上海和广州后,贸然闯到人生地不熟的深圳。”周博士从媒体上获悉,深圳正在规划建设国际生物谷的消息后,只身找到深圳发改委。“出乎我的意料,我们的创业计划立刻有了反响——发改委邀请我们团队尽快考察大鹏。”从此罗兹曼团队与大鹏新区结下不解之缘。
从去年4月28日我次考察大鹏,到9月6日选址大鹏新区生命科技产业园,前后只有4个月的时间。期间罗兹曼三次考察大鹏新区,新区的生态环境、环境和新区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给罗兹曼留下了深刻印象。周博士告诉记者,罗兹曼在回顾的历程,对新区政府的评价是“可以用英语中‘7天24’来形容他们的工作状态。”
“我们每次考察大鹏,都受到新区领导的热情接待。”周博士告诉记者,新区领导向团队详细介绍大鹏新区的生态环境、国际生物谷的建设规划,介绍新区生物产业发展状况和人才引进计划和相关政策。与我们详细讨论研究院的进驻与选址各项细节,三次陪同罗兹曼及其他院士对宝资源工业园,生命科学产业园进行考察,还亲自陪同我们对大鹏新区国际生物谷坝光人才安置区的进行考察。
“去年9月6日的考察是星期六,又是中秋节的假期。”周博士回忆说,新区领导得知罗兹曼对先前选定的宝资源工业园建实验室种种顾虑后,向罗兹曼推荐生命科学产业园,并打电话找来假期中相关工作人员,带着资料向罗兹曼介绍产业园的情况。罗兹曼很受感动,当即决定生命科学产业园。此外,新区领导还陪同罗兹曼及其太太,到坝光人才安置区考察住房。从宽敞的厨房、客厅看出去满目翠绿,让罗兹曼的太太一下子就选中了一套住房。新区的自然环境之优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都是的,但罗兹曼院士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来工作的”,这一点,与深圳市政府大鹏新区政府的工作作风不谋而合。
周博士告诉记者,此后的事情更加顺利。当年的9月9日,她和3位院士(罗兹曼,申克,维希尼)被邀请参加BT峰会,随后又先后受到许勤市长和唐杰副市长的接见。市领导对我们的团队和团队从事的科研项目十分熟悉。这让院士们感觉到,这是一个熟悉科技前沿成果和有能力把握生物科技产业走向的政府。这些都给罗兹曼团队三年后进驻深圳国际生物谷增添了更大的信心。
大鹏新区创新载体增至12个
去年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为160项和128项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张连城 通讯员 衣志强 陈鹏军 文/图) 新区在实施人才战略,“打造政策、搭建载体、提升服务”的同时,出台科技发展扶持政策,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步伐,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政府资金投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吸引了多个市级、省级、乃至的研发机构和企业争相。截至目前,新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等创新载体增至12个。其中重点实验室有3个,数量居全市新区之首。
据介绍,这些科研载体分别是农业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部和国家科技部共同批复的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作物核心资源开发应用企业重点实验室——华大基因研究院主持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深圳农业基因组表型分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主持的市级重点实验室。此外,深圳市海洋生物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深圳市一个针对海洋生物建立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科研创新载体的蓬勃发展,带领全区其他科技产业不断结出创新硕果。目前,新区有多个科研载体和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年度科技进步奖,2014年全区各种专利申请和授权总数分别达到160项和128项。
据了解,新区自成立以来,抢抓国际生物谷核心启动区建设发展机遇,不断完善生物产业创新环境,吸引了不少市级、省级、乃至的研发机构和企业争相。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库一院两园两区”格局,包括深圳国家基因库、中国农科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等创新机构逐步建立,美国科学院罗兹曼院士团队和诺贝尔奖得主马歇尔团队等一批国际一流项目,生物创新产业集聚效应已初步形成。
“生物创新产业蓬勃发展,带领全区其他科技产业不断结出创新硕果。有多个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年度科技进步奖,各种专利申请和授权总数也大幅增长。”
科技精英看大鹏
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黄三文——
大鹏新区风景如画,置身其灵受到净化,思想却可以腾飞。新区的人才政策和政府提供的服务,不仅创造创业干事的工作氛围,更体现了贴心呵护的关怀。研究所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取得了多项和的科研成果。未来十年,我们有信心打造国际生物育种创新高地,建成我国农业基因组研究的科技创新。
国际水稻育种、深圳“孔雀计划”团队核心成员、博士黎志康——
我在大鹏新区的理由有三点。一是在大鹏半岛气候环境适合稻种的培育研究,培育的稻种适用于全球大部分地方。二是山海资源始终保持着原生态的大鹏新区,依托的是深圳这个市场经济发达、创新活力充沛的现代化城市。三是大鹏新区求贤若渴,重视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在建设科研楼的同时,建设了宿舍楼、食堂、球场,完全能够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科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华大农业总裁、博士张耕耘——
当今生物科技领域,谁拥有了的科研团队,谁拥有了核心技术,谁就在拥有了话语权!大鹏新区不仅有生物育种产业发展的理想生态环境,所实施的人才“鹏程计划”正是瞄准生物科技前沿招贤纳士,颁布的七个配套政策更为生物科技人才创造了激情创业的干事环境。
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深圳隆平金谷种业有限公司领军人物、研究员杨远柱——
大鹏新区政府有一支务实高效的干部队伍,从隆平金谷项目决定大鹏新区后,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新区组织人事局就为我申办了深圳市领军人才证书。充分体现了政府求贤若渴和发展高新农业科技产业的决心。我更加坚信在到这片热土上,隆平金谷会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的种业企业,并在未来国际生物谷的平台上走向。
新区六大科技 创新产业载体
规划建设深圳国际生物谷
9.3平方公里生物谷核心启动区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已经启动,引进华大基因规划建设华大科学城,推动生物医药类企业9家,意向生物类项目15个,累计生物企业和研发机构23家,年均增长125%。
改造大鹏生命科学产业园
占地11.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76万多平方米,共有建筑34栋,新区计划投入3.5亿元改造,引进生命健康、医疗、生物、海洋等产业项目入园孵化发展,为国际生物谷孵化、培育、储备项目,推进生物谷开发建设。目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马歇尔教授带领的新型疫苗研发团队、美国三院院士罗兹曼教授带领的生物医药创新团队、国家“千人计划”荣福教授带领的深圳“孔雀团队”等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团队已园区。
升级大鹏海洋生物产业园
总体规划占地面积约2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1.9万平方米。设立具有人才孵化功能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其核心设施包括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试基地,电子图书馆,会议及培训设施等。其中公共技术平台拥有各类专业实验室和一间万级洁净室,配备价值超过1000万元高精密科研仪器设备。目前,入驻项目(企业)22个(家),包括美国工程院兆凯院士团队、中山大学林浩然院士团队、中科海优康等项目(企业),引进海洋生物类外籍10余名。
引进建设中国农科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
积极为研究院提供研发场地装修、科研项目申报等配套支持,促进研究院与国际水稻所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已完成2.6亿元,入驻人才约200人。
引进建设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全方位对研究所提供场地、资金、住房、子女、配偶就业等人才政策扶持,促进60多名高层次人才扎根大鹏,组建了10支“创新团队”,开展农业科学前沿难题攻关,预计到2017年将形成500人以上的科研队伍。
引进建设华大基因多个重点项目
推动全球的华大基因深圳国家基因库项目建设,一期建设总7.8亿元,目前已正式封顶,可保存可溯源性生物样本3000万份,将吸引一批人才;帮助华大基因子公司华大农业与循环经济科技有限公司在新区发展,建设高通量研发技术平台和国家、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共7个,到2016年将形成200人以上人才队伍。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