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期的一条新闻格外引人注目:梅林关联检大楼开拆了。这意味着“关内”、“关外”成为历史,原特区外的龙华新区与原特区也将从此成为畅通无阻的一体。这是龙华新区走向特区一体化的历史见证。
近期的一条新闻格外引人注目:梅林关联检大楼开拆了。这意味着“关内”、“关外”成为历史,原特区外的龙华新区与原特区也将从此成为畅通无阻的一体。这是龙华新区走向特区一体化的历史见证。
家住圣莫丽斯的罗小姐感慨,几年前特区就扩容了,但对于许多居住在原关外的市民来说,那只是书面意义上的,而关内外的真正打通,或许才真正意味着一段历史的结束,一个时代的来临。“区分关内关外的标志消失了,相信‘关外’的交通、商业配套、居住环境、文化设施也能慢慢变得和‘关内’一样好!”
回望
历史曾将深圳划分为关内、关外
1980年8月,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由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批准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1982年6月,在划定的深圳经济特区与非特区之间,设立了特区管理线。这条特区管理线东起大鹏湾畔背仔角、西到珠江口侧安乐村,全长84.6公里。
1983年,国务院批准沿“二线”设置布吉、南头、沙湾、白芒、盐田坳、背仔角6个检查站,主要任务是对进入特区人员的证件、护照、签证实施检查。
1996年3月,梅林检查站正式成立。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梅林关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护航特区经济的一道有效屏障。同时,作为深圳中轴线上的门,梅林关的设立极大方便了原龙华、观澜居民进出特区。在那段特定的历史岁月里,梅林关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然而,梅林关也一直和“拥堵”纠缠不清。
由于进入深圳经济特区须持有边防证,且要经过严格检查,因此梅林关甫一设立,遇到交通高峰时人车排长龙的现象就时有发生。同时,因特区外房价相对较低,许多在关内上班的人移居关外,进一步加剧了梅林关的拥堵。从2001年起深圳市代表就不停向有关部门反映拥堵问题。
随着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加速,原关外城市发展加快,梅林关交通堵塞问题越显突出。
2003年6月,《深圳珠海一二线边防管理改革方案》出台,办理边防证无需介绍信,在原住地公安机关和二线各检查站办证点均可办理。2005年元旦起,办理边防证不用再花钱。同年,只需凭身份证即可进入特区,边防证退出了舞台。
2010年7月,国务院批复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二线关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一段时间来相关设施尚存。
点赞
梅林关改善提升,加快特区一体化
“梅林关的改造,在心理层面上让居住在原关外的人自然融入了深圳,关内关外的概念也会渐渐变淡甚至消失,大家会更有归属感。”现居住在水榭春天的邓阿姨欣慰地说。
“梅林关交通改善提升能够让市民增强作为深圳人的归属感,从而提升区域的文明程度和市民意识。”家住民治水榭春天的市民蒋先生是一名退休工程师,他认为梅林关的改造让龙华与福田、南山等地联为一体,这种联结不仅是地域上的,更有心理层面上的影响。“大家都是深圳人,共同建设美丽的深圳。”蒋先生表示龙华等原关外的市民能够更有自豪感、责任感。
来自民治股份合作公司、从事城市规划20余年的袁先生认为梅林关等二线关的改善提升是理性发展、关内关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步。袁先生曾参与民治大道的设计,“当时我们规划要建宽32米的民治大道,中科院有位院士直接告诉我们,‘乡村道路没必要建这么宽’。很明显就是把民治当乡村,把关内当城市。”制度上的差别在生活中也有体现。比如,特区内外交通管理存在差异,同样是打的士,能进原特区内的红的与只能在原特区外行驶的绿的收费标准完全不同……特区一体化推进的今天,一体化的行动仍在继续,也仍需努力。“由于一座梅林关让城市建设无法衔接,规划无法有效对接,造成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浪费和短视。”袁先生表示由于梅林关的存在,四五条道路必须在此汇集,交通拥堵不可避免,此时对梅林关的交通改善提升无疑为未来龙华乃至全市的发展打开了思路,创造了空间。“加之深圳北站这样交通枢纽的存在,卸下了梅林关包袱的龙华势必飞得更高,成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袁先生对此十分期待。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