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深圳特价房>  正文

手机看新闻

深圳向北!光明中心扩容,2大走廊+2条高铁+2条城际+2个枢纽都要来了!

深圳特价房2023-05-16 16:00:27来自北京市


 


4月23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发布《深圳市光明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的公示,此规划的公示期30个自然日(自2023年4月23日至2023年5月22日)。


深圳梦注意到,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建设竞争力影响力卓越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重要的区域性功能中心,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区范例。


到2025,初步建成集中度显示度彰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2035,基本建成竞争力影响力卓越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重要的区域性功能中心。到2050,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区范例。


规划提出,到2035年,全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40万人,管理服务人口为180万人。全区建成各类居住建筑面积不少于5100万平方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


教育方面,到2035年,全区高中教育学位数不少于5.2万座;全区义务教育学位数不少于16.8万座;保障全区幼托学位数不少于5.6万座。


交通方面,依托广深港及赣深高速铁路、深广中轴及深莞增城际铁路、外环高速公路等区域交通设施及城市轨道网络,实现30分钟到机场、口岸,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


区内将有2条高铁(广深港高铁、赣深高铁),2条城际(深莞增城际、深广中轴城际),2个枢纽(光明城站、科学城站)。



深圳梦发现,光明在空间结构方面,提出要构建疏密有致、山水共融的“一心两区,一环双廊”的总体空间格局。“一心”即光明中心区与公明中心区共同组成光明中心, 是集总部办公、科技服务、文化交流、生态休闲、交通枢纽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两区”即大科学装置引领区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源头创新核心引擎和湾区科研经济主阵地。双廊即将龙大科技创新走廊和茅洲河创想活力走廊,链接区域、汇聚创新活力、体现高质量发展、彰显高颜值风貌。“一环”即绿环萦绕,以巍峨山、大顶岭、大雁山、五指耙、公明水库等山水田园为主体形成的生态绿环。




湾区引擎 科学光明

深圳光明2035国土空间分区规划草案公示

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多规合一”改革要求,按照国家、省、市统一工作部署,光明区组织开展了《深圳市光明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的编制工作,谋划2035年光明城市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为光明区全面建设竞争力影响力卓越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湾区重要的区域性功能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规划已形成草案,为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现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草案公示期为2023年4月23日至2023年5月22日,共30天。任何单位和个人可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网址:http://pnr.sz.gov.cn/)、光明区政府在线(网址:http://www.szgm.gov.cn/)、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网站(网址:http://pnr.sz.gov.cn/gm/)查阅,相关意见可通过发送电子邮件、邮寄信件等方式提交(邮寄标题或信封封面请注明“深圳市光明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意见建议”字样)。

 

电子邮箱:gmghk@pnr.sz.gov.cn

邮寄地址:深圳市光明区华夏二路光明土地储备大厦404室

邮政编码:518107



前言

展望光明,无限未来



光明,坐落于深圳市西北部,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节点。四十年前,光明仅是远离中心城区的国营农场及村镇企业集聚地。四十年后,光明,已成为肩负创新使命、朝气蓬勃的科学新城。


今天,站在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新起点,新征程上的光明迎来了国家战略交汇叠加、创新能级加速跃升、比较优势快速形成的黄金发展期。


在1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世界一流创新城区为标杆,以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指引,光明开启了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的编制。分区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生态文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和高质量发展等重要思想作为基本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兼顾问题与目标导向,立足光明特色,找准发展方向,强化战略引领,强调做实做细,完善要素配置,补足服务短板,提升城市品质,注重传导实施,实现高效治理;坚持开门编制规划,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努力提高规划编制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面向未来,光明肩负国家、湾区和深圳赋予的使命,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集聚区、绿色发展示范城区、国际化人文宜居城区”为担当,坚持“生态为底、格局为纲、以人为本、特色彰显”的发展原则,全面建设竞争力影响力卓越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重要的区域性功能中心,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区范例。


2035年的光明,将是一座创新能力一流的科学之城、一座科研经济引领的产业之城、一座湖光山色入城的绿色之城、一座国际化高品质的人文之城、一座历史底蕴浓厚的烟火之城!让我们相聚光明,并肩前行,创造历史,拥抱明天!


遇见光明


光明区地处深圳市西北部,位于深莞交界之地。东至龙华观澜、西接宝安松岗、南抵宝安石岩、北与东莞市接壤。


光明区属于低山丘陵地貌,岗峦起伏,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区内水系密布,青山环绕,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丰富。


/01践行使命,建世界一流科学城

/06区域协同,共建湾区科创引擎

/08生态优先,塑造绿色发展示范

/13格局引领,树立三生融合标杆

/18科技驱动,建设科研经济高地

/22以人为本,营造幸福宜居家园

/28魅力彰显,塑造山水田园都市

/36支撑强化,打造通达韧性城市

/43面向实施,提升空间治理能力


01 践行使命,建世界一流科学城


改革开放 40 年来,光明区实现了从国营农场向科学城转变的历史性跨越。面向未来,光明区践行国家使命,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战略部署,贯彻深圳市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发展要求,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重要的区域性功能中心,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区范例。


>>发展目标


建设竞争力影响力卓越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重要的区域性功能中心,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区范例。


2025 初步建成集中度显示度彰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2035 基本建成竞争力影响力卓越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重要的区域性功能中心


2050 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区范例


>>城区职能


科学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


产业

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集聚区


绿色

绿色发展示范城区


民生

国际化人文宜居城区


>>发展规模


至2035年,全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40万人,管理服务人口为180万人。


按照140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按照180万管理服务人口规模配置高等级文化、医疗、行政管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及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


坚持内涵化、集约化、绿色化的发展路线,以强化科创和城市服务职能为导向,强调产城融合和用地功能多元复合,激发和提升城市活力,实现“工业城区”向“综合城区”的总体转型。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


区域协同

融合发展


科学引领

创新驱动


底线锚固

绿色示范


全域统筹

产城融合


品质提升

魅力彰显



02 区域协同,共建湾区科创引擎


作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光明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加强与港澳、广州、东莞、珠海等地合作,共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与深圳其他区加强合作、互相支持、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共谋大局,支撑全市构建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城市开发格局。


>>推动区域创新要素集聚



加强与港澳、广州、东莞等城市创新资源共享共建


共同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共同分享科研资源和科研成果

共同推动基础科研与应用研究的转化


加强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联动发展


强化务实合作

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及联合研究平台

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


加强与深圳其他区协同联动及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强化与福田区、南山区科技创新联动

强化与宝安区、龙华区产业协作

强化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03 生态优先,塑造绿色发展示范


光明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将绿色发展作为最核心的理念和最闪亮的名片。面向未来,光明将继续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进一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锚固城市生态基底;维护生态安全格局,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空间品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打造“湖光山色入城、蓝绿活力交织”的世界一流绿色发展示范城区。


>>强化保护,凸显生态本底特色


立足光明自然资源本底,构建“一环一脉八廊”生态空间总体格局。


一环


指以森林公园及郊野公园为主体,承担区域生态系统连续性功能的生态保育环。


一脉


指以茅洲河为主体,衔接区域重要生态廊道,承担光明区生态系统连续性功能的生态主脉。


八廊


指以西田水、新陂头河等茅洲河支流为主体,发挥连通功能,保持生态网络完整性的蓝绿廊道。



>>有机整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


耕地融城


切实落实耕地保护战略,按照保护最严、质量最优、效益最好的原则保护利用耕地;优化布局,促进耕地集中连片;提质增效,实现耕地量足质优;分类管理,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多元利用,打造都市农业示范区。


森林环城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优化森林空间布局,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强化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功能,构建高质量的森林生态系统。大力推进森林进城,环城区打造低影响、高品质的连绵森林游憩体系,增进市民生态福祉。


碧水润城


完善水系与湿地资源的系统性,以水为脉串联城市、田园与山林,构建通山达水、交织共融、碧水润城的河湖水系与湿地生态网络,提升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利用的整体性。


>>推进修复,提升国土价值品质


维育山林绿环,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


推进林相改造,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系统健康性和稳定性。

? 开展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强化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防范,加大外来入侵危害植物治理力度。


畅通碧水蓝脉,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


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公明水库、鹅颈水库两大饮用水源地保护,提升水库流域水源涵养能力。

? 推动暗渠化河道复明和硬质化河道生态化改造,实施水体连通工程,恢复水系间的自然连通。

? 补充河道基流,改善水动力和生态本底条件,恢复水生态多样生境。


完善生态网络,提升生态廊道完整性与连通性


? 以“一脉八廊”为基础,落实管控要求,实施生态修复,畅通蓝绿生态廊道。

? 建设生态廊桥,打通生态断点,恢复重要斑块间的生态联系,强化环形生态屏障功能。

? 因矿施策,推进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消除破损山体的安全隐患, 实现废弃采石场的生态、社会价值最大化。


04 格局引领,树立三生融合标杆


光明将以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聚焦结构引领,坚持全域统筹 ,持续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对城市功能进行战略性调整,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宜聚、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实现自然、科学、人文、城市和谐共生。


>>严守底线,落实三条控制线


严格落实市总规划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耕地保有量面积9.85平方公里

永久基本农田面积8.82平方公里


生态保护红线 

面积24.89平方公里


城镇开发边界

面积24.89平方公里 面积87.29平方公里


>>引导空间结构,统筹三生格局

构建疏密有致、山水共融的“一心两区,一环双廊”的总体空间格局。



一心引领


光明中心区与公明中心区共同组成光明中心,是集总部办公、科技服务、文化交流、生态休闲、交通枢纽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


两区驱动 


大科学装置引领区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源头创新核心引擎和湾区科研经济主阵地。


双廊延展


龙大科技创新走廊和茅洲河创想活力走廊,链接区域、汇聚创新活力、体现高质量发展、彰显高颜值风貌。


绿环萦绕


以巍峨山、大顶岭、大雁山、五指耙、公明水库等山水田园为主体形成的生态绿环。


>>明确功能分区,实施差异管控


城镇发展区

60.6%


包含综合服务区、商业商务区、科创发展区、居住生活区、工业发展区、绿地休闲区、交通枢纽区、战略预留区、文化旅游区。


生态保护区

16.0%


具有特殊生态功能或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必要保护的陆地自然区域。


生态控制区

11.8%


生态保护红线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限制开发建设的陆地自然区域。


农田保护区

11.6%


永久基本农田以及为保持农田保护区完整性、便于永久基本农田管理而划入的邻近区域。


>>优化用地结构,促进功能完善


05 科技驱动,建设科研经济高地


光明始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发挥全

过程创新生态链要素完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先发优势,推动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及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驱动光明成为全市高

质量发展新动能。



>>科学引领,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大科学装置集群

核心区布局世界级大科学装置,拓展区为大科学装置衍生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科教融合集群

布局大科学装置、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及科研机构等。


科技创新集群

优先布局大科学装置、公共技术平台、产学研结合的科研机构、产业转化平台等科技创新设施。


>>产业提质,构建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

以智能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新材料产业为主要方向,打造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智能传感、超高清视频显示、安全节能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现代时尚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潜力

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区块链、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合成生物、可见光通讯与光计算等未来产业发展潜力,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提升现代服务发展能级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优先发展科技服务、创意文化、商贸流通等产业。


推动传统制造创新升级

加快传统制造与科创研发的深度融合,提升发展时尚服饰、智能钟表、高端模具等三大传统优势产业。


>>集群发展,建成科研经济主阵地

积极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能级和空间绩效,形成“一带一区”产业空间布局。


环大科学装置产业带


环绕大科学装置集群及科教融合集群,布局李松蓢、上村莲塘、耙塘、光明云谷等科研转化园区,推动基础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依托凤凰、玉塘、马田、公明等现状产业片区,推动产业空间集聚连片、产业集群生态完善,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06以人为本,营造幸福宜居家园


光明聚焦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推动民生保障从“补齐欠账、全面覆盖”向“品质提升、特色凸显”转变。2035年的光明,将实现宜研、宜产、宜居、宜游,让人民群众归属感更强、自豪感更高、幸福感更浓。





>>优化居住空间,实现住有宜居

增供给


增加居住用地及住房供给,促进产城融合,实现住有所居。到2035年,全区建成各类居住建筑面积不少于5100万平方米。


优布局 


优先在组团中心、轨道站点、茅洲河沿线等公共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及景观良好区域规划居住用地,促进就业空间和居住空间紧密结合。


提品质 


改善老旧住区居住条件,提升环境品质;开展城中村综合整治,把城中村逐步改造为现代化的城市社区。


强保障


优先保障公共住房用地供应,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


>>提升公共服务,建设科学家园


提品质,完善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完善高等级、高品质、国际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升光明区公共服务能级和影响力。


高标准推进高等教育建设


着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形成重要的高校集聚区。围绕高校布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集聚一流研究院所、顶尖科研人员和科技创新人才,引导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高标准建设国际一流文体设施

高标准规划建设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国际美术馆(暂用名)等一批国际一流的

文体设施,打造湾区文化地标。


大力推进高等级医疗设施建设


高水平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等综合医院,

加快引入专科医院,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


>>提升公共服务,建设科学家园


促均衡,打造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全面覆盖,面向全龄友好,全面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打造公平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医疗服务


促进各级医疗设施均衡布局,加快推动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提质扩面建设,实现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


文化体育


完善组团级、社区级文化设施建设,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养老服务


加快建设“市-区-街道-社区-小区-家庭”六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多层次、全覆盖、高效便捷的养老服务网络。


>>提升公共服务,建设科学家园


高中


加大高中学位供给,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35年,全区高中教育学位数不少于5.2万座。


义务教育


加强义务教育学位规划与建设。到2035年,全区义务教育学位数不少于16.8万座。


幼托


多途径扩充幼儿园学位,完善婴幼儿托育服务。到2035年,保障全区幼托学位数不少于5.6万座。


>>提升公共服务,建设科学家园


显特色,提供支持科学发展的特色公共服务


聚焦创新人才需求,建设科学方舟、科学会议中心等科学交流设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学术会议和科普展示的公共交流中心。


鼓励配建专家楼、宿舍、小型招待所等科研配套设施,塑造一批集开放交流、创意研发、科普文艺于一体的互动社交空间,将光明区打造为国际化、有归属感的科学家园。


完善国际化服务配套,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强化24小时不间断服务设施配置。



07 魅力彰显,塑造山水田园都市


光明将立足自然地理格局,大力推进高颜值高质量建设,整体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城市文化魅力。2035年的光明,不仅是一座森林入城、碧水穿城、蓝绿交织的田园都市,还是一片具有烟火气息、历史底蕴、创新气质、科学风韵、国际风范的文化高地。




>>蓝绿互融,打造全域公园之区


绿道(含碧道)不少于440千米人均公园绿地不低于8平方米/人


公园260个以上

居民5分钟可达开敞空间


构建全域公园体系


多维度全域增绿,构建“自然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实现出门见绿、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森林。


实施山水连城计划


依托“山林型绿道、滨水型绿道、都市型绿道”三类绿道,构建山、水、城三大户外游憩及体验系统,促进“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实现山水相连、贯城串趣。


>>风貌塑造,实现山水田城共融


坚持“绿色风、国际范、科技韵”,以山水环境为感知基调、公共空间为感知场所、建筑风貌为感知焦点,形成“北林、中城、南谷” 的差异化城市风貌。


坚持“绿色风、科技韵、国际范”,构建“一河九水润三区、半城山水半城园”的山水田园都市格局,打造科学装置风貌区、都市中心风貌区、智造产业风貌区三大景观风貌区,凸显“北林中城南谷”风貌特色,彰显“山、水、田、城”共融。


>>保育活化,焕发历史文化魅力


健全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遵循“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融合、与活化利用并行、与城市更新共赢、与空间体验关联”的原则,将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扩大为全部历史文化资源,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全区有效保护6处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1处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10处历史建筑、2处历史风貌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历史地名、传统生产及生活方式。


活力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植入文旅、休闲等适宜功能,活化一批体现光明历史和文化特色的建筑和街区,焕发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的新魅力。


>>立体开发,促进集约节约利用


密度分区


在保持现有城市密度分区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将密度分区管控范围拓展到城镇开发

边界内所有用地空间,实施开发强度的分区分级管控。


建筑空间复合利用


加强城市中心及轨道枢纽地区立体开发利用;在尊重基础设施专业功能正常运作的前提下,引导基础设施空间复合利用,提高空间利用效率;鼓励公共设施集约利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机关、学校等配套建设的绿地操场、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分时段向周边社区公众开放,扩大公共服务设施有效供给。


地下空间综合开发


以“安全、高效、集约、可持续”的原则,全面统筹地下交通、市政、商业服务、公共服务、防灾设施,构建城市基础配套服务完善、立体功能空间品质高效、深层战略资源弹性预留的地下空间体系,支撑立体城市建设。


城市更新与土地整备


坚持“规划引领、空间统筹、公益优先、集约节约”原则,有序统筹推进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深入开展土地整备及利益统筹,鼓励城中村和旧工业区有机更新,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产业空间连片提质、住宅供应稳中有增、公共配套与基础支撑量质齐升。


08 支撑强化,打造通达韧性城市


在光明,交通正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重新定义城市奔跑“加速度”。2035年的光明,将是一座国际交往便捷、湾区联系紧密的通达之城;更是一座城市安全高效、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韧性之城。








>>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对外交流便利度

依托广深港及赣深高速铁路、深广中轴及深莞增城际铁路、外环高速公路等区域交通设施及城市轨道网络,实现30分钟到机场、口岸,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


积极融入湾区一小时交通圈,依托深广中轴城际铁路和深莞增城际铁路,实现1小时到达湾区地方性中心及重要功能节点。


2条高铁

广深港高铁


半小时可达香港西九龙站和广州南站。


赣深高铁


联系东莞、惠州等大湾区城

市及粤北、赣南地区。


2条城际


深莞增城际

南起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北至广州天河。


深广中轴城际

北起知识城,南至深圳湾超

级总部,并预留南延与香港


2个枢纽


光明城站


广深港高铁与赣深高铁经停,面向全国客流。


科学城站(暂用名)

深莞增城际和深广中轴城际经停,面向湾区客流。轨道衔接。


>>完善内部交通体系,提升公共交通品质


建设“二横三纵”高快速路体系


“二横”为外环高速公路及外环快速路,“三纵”为南光快速路、龙大快速路及龙观快速路北延,促进光明区与海洋新城、国际会展城、坂雪岗科技城、东莞滨海新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等周边重要功能区的联系。


构建功能完备的骨干路网


构建功能完备的骨干路网,规划道路网密度不低于8.3千米/平方公里。


形成高品质绿色交通网络


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公交为保障,多样化公交和出租车为补充的城市公交体

系。规划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


布局高效物流配送体系


规划3处物流转运中心,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布局社区配送中心,适时建设智能无人化配送体系,解决最后1公里配送难题。


完善智能交通体系


完善智能交通系统,提升交通管理水平;预留交通走廊与重大交通设施用地,为未来城市发展保留弹性。


>>构建高效可靠的市政基础设施系统



>>建成多层次、全方位韧性安全体系


09 面向实施,提升空间治理能力


完善规划编制及传导体系,加强体检评估与动态监测,建立空间信息平台,支撑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出重点片区及近期行动计划指引,有序推进城市规划建设。


(内容来源:深圳光明)



更多深圳房产信息


新房
二手房
租房
装修
查房价
算房贷
问答
直播
看房团
购房资格
资讯
房聊



提示: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精彩文章,记得读完点个“赞”、点个“在看”,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广告合作转载添加微信

扫码加入深圳群聊

添加房小秘进具体群

1、加入深圳购房群,群内可获取新鲜楼市动态、贴心置业指导、购房经验分享。
2、扫码添加小助手微信,发送区域即可拉你进群。
点赞”是喜欢,“在看分享”是真爱

免责声明:本文系注册用户(作者)在房产圈发布,房天下未对内容作任何修改或整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房天下立场,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进行投诉。对作者发布之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精彩评论(0)

回复还可以输入200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