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中国人海外置业的"胃口"太好 让又喜又怕

广州日报  2011-06-23 09:29

[摘要] 近30年中国闻名于世的是“中国制造”,而从这两年开始,让世人侧目的是“中国购买”,是中国人在海外置业的浪潮。

“出去的羁绊”

外汇管制严成

海外置业障碍

在出行采访之前,似乎大家的关注点都在当地政府对中国人置业海外是否有限制方面,却没想到本国对居民海外购房有何限制。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中国的外汇管制相当严格,每人每年只能凭身份证购汇5万美元。除非有来自海外的外汇赠予,否则中国公民几乎不可能拥有、移民和生活所需要的足够外汇。

那国外如何解决自身的资金问题?中国逐步放开外汇管制有何市场影响呢?

记者曾向某移民公司资深置业顾问了解在中国外汇管制的情况下,客如何买房的问题,但似乎这是一个敏感的“灰色地带”,不少人对此都讳莫如深。经过对多位资深置业顾问的询问和求证,记者总结出解决资金出路的几大“曲线”途径。

其中,常见也是合理的是通过家庭解决资金额度问题。众所周知,移民通常情况下都是举家迁移。家庭的人口至少包括三代人,如果用一个家庭少的人口数6个人计算,总的资金额度为30万美元。30万美元对于一套并不十分奢华的海外房产而言,是肯定足够付首期的,剩下的就可以找当地的银行贷款了。

而第二种方式也比较常见,通过代理公司或者自己在海外的公司解决换汇问题。比如说购房者在香港注册有公司,把多个相关人士的外汇全部存入香港公司户头,再由该户头一次性转入外国账户中。

至于第三种,恐怕也是采访对象讳莫如深的原因,但现在似乎也是公开秘密——通过地下钱庄来转汇、换汇。

不过,这种状况会在可预见的将来得到改观。据多家媒体报道,上海已经将个人境外直接方案上报国务院,目前仍在征求意见汇总阶段。中国放开个人境外直投、逐步放松外汇管制似乎是可预见的未来,上海和温州也有可能成为开放的两个城市。

“出去的烦恼”

“中国购买”愈演愈烈

地产商开心本地人着急

中国人海外置业的风气因CPI走高与国内限购令的实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仅在近两个月内,中国人在伦敦买房的就高达1.2亿英镑(12.7亿元人民币)。在伦敦的金融区金丝雀码头,三分之一的新售房屋被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买家买走。2010年伦敦一成新房被中国人买走。据英国一位从事住宅买卖的物业经纪介绍,5年前他手头上的客人95%是工作在伦敦的企业高管,如今75%是中国者。国外媒体慨叹,“中国制造”找了个兄弟,叫做“中国购买”。

“中国人涌入伦敦置业”成为英美各大报章的醒目标题,华人置业加美澳也引发当地关于这一现象的对立态度。从事房地产行业的人士对中国人的涌入欢迎。加拿大温哥华地产开发商Susie Goodall表示:“中国买家是理想的顾客,他们购买欲望很强烈,很快作出决定。我喜欢跟他们做生意”。

为了迎接如潮水般涌入的华人买家,她还请了一个公司帮她做公司中文网页,对每一个住宅项目都加注中文解释。去年,她未能挤进在上海举行的海外房产展,今年9月的房产展她已提前报名,争取成为“个在上海设摊的加拿大开发商”。 不过加拿大本地人却对此怨声载道,由于中国人的,导致房价,很多本地人置业时间不断推迟。温哥华前市议员皮特·兰德尔提议,“应效仿中国的限购令,限制外国人住宅物业”。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深圳特价房官微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价房大平台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