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鹏新区围绕“三岛一区”的建设目标,坚持以人才为核心,实施“打造政策、搭建载体、提升服务”的“三优”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人才作为资源的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形成了“新团队加快引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影响高速扩张”的“三新”发展态势,取得显著效果。
“赶上了深圳发展生物产业的好时机”
——访深圳罗兹曼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周国瑛博士
“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我被深圳国际生物谷这个具有相当国际战略眼光的规划深深折服。”昨日,罗兹曼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周国瑛博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海归科学家的一分子,我也相当的庆幸能赶上深圳政府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战略时机,希望能利用我们在国外积累的经验、知识,与深圳共同建立一个以产、学、研为一体的生物医药研究院。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当我向罗兹曼院士提出,崛起的中国更需要生命科技,也更具有发展空间的想法时,罗兹曼欣然接受了。”周博士告诉记者,罗兹曼先生是美国科学院、美国医学科学院、美国科学院发明家学院、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他自1979年首访中国以来,35年中每年到访中国从未间隙,有时一年来访多次。他了解中国,见证了中国在科技领域中的成长与变化。罗兹曼当即答应联络邀请他在美国的院士同仁——美国科学院、美国医学科学院两院院士申克博士和美国医学院院士维希博士,一起到中国做点事,计划成立“罗兹曼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
记者了解到,周国瑛博士从师罗兹曼院士已经13年多。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周博士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从事病毒学研究,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被评为上海市“十大青年科学家”、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当时年轻的获此殊荣的女科学家。1999年加入国际病毒界的罗兹曼博士实验室。
“回到阔别14年的祖国,我分别考察了上海和广州后,贸然闯到人生地不熟的深圳。”周博士从媒体上获悉,深圳正在规划建设国际生物谷的消息后,只身找到深圳发改委。“出乎我的意料,我们的创业计划立刻有了反响——发改委邀请我们团队尽快考察大鹏。”从此罗兹曼团队与大鹏新区结下不解之缘。
从去年4月28日我次考察大鹏,到9月6日选址大鹏新区生命科技产业园,前后只有4个月的时间。期间罗兹曼三次考察大鹏新区,新区的生态环境、环境和新区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给罗兹曼留下了深刻印象。周博士告诉记者,罗兹曼在回顾的历程,对新区政府的评价是“可以用英语中‘7天24’来形容他们的工作状态。”
“我们每次考察大鹏,都受到新区领导的热情接待。”周博士告诉记者,新区领导向团队详细介绍大鹏新区的生态环境、国际生物谷的建设规划,介绍新区生物产业发展状况和人才引进计划和相关政策。与我们详细讨论研究院的进驻与选址各项细节,三次陪同罗兹曼及其他院士对宝资源工业园,生命科学产业园进行考察,还亲自陪同我们对大鹏新区国际生物谷坝光人才安置区的进行考察。
“去年9月6日的考察是星期六,又是中秋节的假期。”周博士回忆说,新区领导得知罗兹曼对先前选定的宝资源工业园建实验室种种顾虑后,向罗兹曼推荐生命科学产业园,并打电话找来假期中相关工作人员,带着资料向罗兹曼介绍产业园的情况。罗兹曼很受感动,当即决定生命科学产业园。此外,新区领导还陪同罗兹曼及其太太,到坝光人才安置区考察住房。从宽敞的厨房、客厅看出去满目翠绿,让罗兹曼的太太一下子就选中了一套住房。新区的自然环境之优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都是的,但罗兹曼院士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来工作的”,这一点,与深圳市政府大鹏新区政府的工作作风不谋而合。
周博士告诉记者,此后的事情更加顺利。当年的9月9日,她和3位院士(罗兹曼,申克,维希尼)被邀请参加BT峰会,随后又先后受到许勤市长和唐杰副市长的接见。市领导对我们的团队和团队从事的科研项目十分熟悉。这让院士们感觉到,这是一个熟悉科技前沿成果和有能力把握生物科技产业走向的政府。这些都给罗兹曼团队三年后进驻深圳国际生物谷增添了更大的信心。
大鹏新区创新载体增至12个
去年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为160项和128项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张连城 通讯员 衣志强 陈鹏军 文/图) 新区在实施人才战略,“打造政策、搭建载体、提升服务”的同时,出台科技发展扶持政策,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步伐,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政府资金投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吸引了多个市级、省级、乃至的研发机构和企业争相。截至目前,新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等创新载体增至12个。其中重点实验室有3个,数量居全市新区之首。
据介绍,这些科研载体分别是农业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部和国家科技部共同批复的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作物核心资源开发应用企业重点实验室——华大基因研究院主持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深圳农业基因组表型分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主持的市级重点实验室。此外,深圳市海洋生物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深圳市一个针对海洋生物建立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科研创新载体的蓬勃发展,带领全区其他科技产业不断结出创新硕果。目前,新区有多个科研载体和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年度科技进步奖,2014年全区各种专利申请和授权总数分别达到160项和128项。
据了解,新区自成立以来,抢抓国际生物谷核心启动区建设发展机遇,不断完善生物产业创新环境,吸引了不少市级、省级、乃至的研发机构和企业争相。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库一院两园两区”格局,包括深圳国家基因库、中国农科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等创新机构逐步建立,美国科学院罗兹曼院士团队和诺贝尔奖得主马歇尔团队等一批国际一流项目,生物创新产业集聚效应已初步形成。
“生物创新产业蓬勃发展,带领全区其他科技产业不断结出创新硕果。有多个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年度科技进步奖,各种专利申请和授权总数也大幅增长。”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